欢迎访问昆明律师申维英个人网站!

一场未清的欠条与共同犯罪的纠葛:从兄弟情义到法庭边缘的裂痕

  有些案子像夜里的灯火,照亮真相却也烧伤人心。我当律师这些年,2025年7月那起共同犯罪的案子,总让我觉得像一场没预料的戏。主角是个叫老赵的男人,45岁,开了家修理铺,靠修摩托车养家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一张没清的欠条,会把他和发小阿明拖进一场诈骗案的深渊。这故事里有兄弟的情义,也有法律的冷硬,读来让人既揪心又唏嘘。

  开端:欠条的疏忽

  老赵的修理铺在镇上小巷,油污满地,摩托车零件堆得到处都是。那天是7月15日,阿明找上门,说接了个大单,要修一批二手摩托车,缺20万周转资金,求老赵借钱。阿明是老赵十年的兄弟,俩人一起长大,老赵信了,掏出积蓄,写了张欠条:“阿明借我20万,年底还。”阿明拍着胸脯保证:“老哥放心,生意好了加倍还!”老赵忙着修车,忘了催他签字,欠条就塞进抽屉。

  月底到了,阿明没还钱,人也找不到了。老赵急了,打电话才知道,阿明拿那20万压根没修车,而是转给了个“朋友”,说是投资。7月17日傍晚,警察上门,说老赵和阿明涉嫌共同诈骗,那20万是阿明从客户那儿骗来的“预付款”。老赵傻了眼:“我就是借钱,怎么就成骗子了?”

  危机:从修车匠到共犯

  老赵被传唤时,正在铺里焊铁片,满手黑灰。他跟警察喊冤:“我还等着他还钱呢,哪知道他骗人!”可证据不饶人:银行流水显示20万从阿明账户转来,欠条上有老赵的字迹,客户指认阿明提过“合伙人”。《刑法》第25条规定,共同犯罪得有共同故意和行为,检方认定,老赵明知阿明没正经生意,还借钱给他,等于“分工协作”。

  我接手这案子时,他已被羁押五天。会见室里,老赵满脸憔悴:“我信错人了,可我没骗!”我翻卷宗,心里直犯嘀咕。阿明的供词咬死老赵“知情”,可欠条只是借贷,哪来的共谋?这案子得从头挖真相。

  交锋:真相的拉锯

  我先从那20万查起。银行记录显示,钱是从个客户账户转来的,阿明拿去给了个空壳公司。我问老赵:“阿明跟你说过资金来源吗?”他摇头:“他说修车急用,我没多想。”我调了俩人通话记录,老赵几次催还钱,阿明都推脱,没提诈骗。

  庭审前,我找到被骗的客户,他说阿明拿假合同骗了20万,老赵从没露面。我把这些拼起来,证明老赵只是债主,不是共犯。可检察院不松口,说老赵“过于信任”阿明,客观上帮了忙。阿明还反咬,说老赵是幕后指使。

  庭审那天,7月20日,法庭里气氛紧绷。检察官拿出一堆流水单,质问:“你连欠条都不清,哪来的信任?”老赵涨红了脸:“他是兄弟,我信他!”我当庭递上通话记录和客户证词,反问:“我当事人一分钱没拿,哪来的共同故意?”我还请了个修车工友作证,老赵天天忙铺,不像骗子。

  高潮:裂痕的真相

  关键时刻,阿明在法庭上改了口供,说挪钱是他一人干的,老赵不知情,欠条是他故意拖着不还,想赖账。法官听完,沉默了一会儿,最终判决:阿明诈骗罪成立,判四年;老赵证据不足,无罪释放。

  老赵走出法庭那天,天空阴沉沉的。他站在铺门口,低声说:“20万没了,兄弟也没了。”我拍拍他的肩,没说话。那张未清的欠条,像把无形的刀,割开了他们的情义。

  尾声:情义的代价与法律的底线

  老赵后来关了修理铺,回了老家,说是不敢再信人。我想起这案子,总觉得共同犯罪的认定,像个无形的钩子,差点把老赵钓进去。法律是严肃的,它不看你信不信,只看你干没干。这故事没英雄,只有个修车匠,在生活的夹缝里,靠着点真相和运气,逃过了牢狱。

  我做律师,最怕看错人,最庆幸帮对人。老赵现在修摩托,听说每次借东西,都多留个心眼,生怕再踩雷。

上一篇:棚户区改造补偿标准是怎样的
下一篇:一场未关的仓库门与单位犯罪的漩涡:从管理失误到法庭边缘的挣扎